硕士论文摘要

父母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作者:王艳)

来源:硕士研究生  王艳   |   发布时间:2012/1/17   |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父母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作者:王艳)

 

父母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对其在主要精神分析流派发展历史中的追溯
         
研究生:      指导老师:霍大同教授
 
精神分析从创立之日起,父亲作为规则的代表首先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处彰显了在孩子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至于母亲她仅是一个“爱的客体”被拒斥于人格形成之外。性化是人格结构形成标志的最为基本的观点被确立下来。这样的理解是深远的,它在拉康的理论中得到了令人炫目的扬弃。拉康在西方普遍混淆想象和符号的时代里,提出了二者的相异之处。同时,他将父亲的功能归属于符号的领域,而母亲则是属于想象和诱惑的范畴。孩子是借由符号规则的介入方可从与母亲的诱惑的精神病性的关系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然而,母亲仅仅就是那个诱惑者吗?她的位置在克莱茵、多尔多的儿童临床中被无数次地询问。从克莱茵提出的想象母亲再到多尔多提出的具有符号功能的母亲向我们昭示着:母亲也是携带规则的人,是她为孩子指引了人化的道路。在中西方文化和临床的碰撞中,早年的母子互动显然是更为基本的,影响也是更为深远的。纵观弗洛伊德、拉康、克莱茵、多尔多等众多精神分析大师将人格结构置于一个俄狄浦斯情结的情势,是与西方一元论的传统密不可分的。因此,中国历来的二元阴阳、男女平行的观点为理解精神分析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霍大同提出了更为全面的两阶人格结构:一阶是母子互动的人化阶段,这是克莱茵和多尔多等人探讨的领域;而二阶是性化的时刻,是弗洛伊德和拉康致力研究的领域。正是这样的探索,为进一步理解父母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人格结构 想象父亲 符号父亲 想象母亲 符号母亲 两阶人格
 
 
 
TAG: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心介绍 |  客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