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家讲座

中法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 高级研讨班讲座 第一讲 介绍

来源:成都精神分析中心   |   发布时间:2012/3/16   |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中法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  高级研讨班讲座 第一讲 介绍

 中法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

高级研讨班讲座

 

主讲  Michle Guibal

霍大同翻译、秦伟等人记录整理

 

 

第一讲 介绍

 

很高兴认识大家!

我是受的医学训练,主要是精神病学,在大学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到精神病院工作,作为住院医生。当时我们的主任开枪自杀,对于所有的人影响极大,大家极为震惊。我于是向精神分析求教,为什么他要自杀,为什么我们被震惊?是个人的痛苦使我去接受精神分析,由此我解除了痛苦,而爱上了精神分析,最后成了一名精神分析学家。

现在讲一下精神分析与医学、精神病学、神经学的关系。

精神分析是由一个精神病科和神经科医生创立的,他就是弗洛伊德。他研究神经,之后遇到了癔症。作为一种神经症,一种综合症,癔症有许多形式。医生们试图找到其器官原因,但都未成功。医生有一种自恋的倾向:当找到原因时大家十分高兴,当找不到原因时大家感到十分痛苦。医生对病人很好,却找不到原因,于是只好用各种各样的方法。

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听说法国南锡有人使用催眠治疗癔症。催眠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原因,二是一种治疗方式。比起其它方法,催眠有一个优越性,即使在睡觉中不知不觉地治疗,治疗过程没有什么痛苦。弗洛伊德觉得这更为人道,所以去学习。

西方文化的传统是身心分离的传统。在癔症中人们看到身——心分裂,身体症状取代了心理症状。

癔症是躯体症状,是在精神症状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躯体症状。

中国文化讲身心统一,但此统一性遇到西方人的问题。

弗洛伊德看到了这一在精神中的躯体症状,因为癔症病人是在睡眠中说话的——不是身体在讲,是精神在讲。

这就产生了一个概念:躯体转化,有一个精神性东西而引起躯体问题,例如肢体瘫痪而找不到神经系统的问题。又例如一个人头痛,医生检查了,一切都正常。是心理出了问题。如果进行催眠,他将讲话,不是讲头痛,而是讲他觉得头痛的原因。

在催眠下患者讲的东西是他从来未曾给任何人讲的、甚至是从来不曾意识到的——童年回忆。弗洛伊德发现身体所表达的症状是童年经验的扭曲的表达——一个记忆,但不是一个一般的记忆,躯体症状代表了这个记忆。此一记忆不可能说出来,只能以躯体症状讲出来。这就是弗洛伊德进行催眠的实践而对于癔症的发现。

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转化——精神到躯体

压抑——不能说出来,所以转化。

弗洛伊德为此发现十分高兴。他把手放在病人前额上进行催眠,然后让他讲了童年历史,但另一方面,病人醒来以后症状转移了,例如从头转到手转到足。结果,讲出了原因却未治好,弗洛伊德为此又不高兴了。

弗洛伊德不高兴,他不满足、不停留,而是继续思考。后来一个女病人对弗洛伊德帮助很大。她有一次说:“别碰我,只听我说!”对于这样的一句话,一般医生不会在意。弗洛伊德却在意,听从了她的话,开始了按她的要求去听,在觉醒状态中治疗。

法国有一个著名的汉学家、作者、费加罗报的专栏作者阿兰伯·赫费特写过一本书名叫《当中国醒来的时候》,意思是中国醒来之后不得了。对于精神分析,当病人醒来的时候也是不得了——这是关键的一刻。

阿兰伯·赫费特的意思其实是中国现在在睡觉。但我在北京和成都几天的生活发现中国一直醒着,中国是一个大工地,特别是川大。工地会睡着吗?所以不能说中国是典型的癔症。不过也许由于精神分析的引入,中国可以讲述她的童年。

阿兰伯·赫费特先生已经长眠了,我们也可以回来讲我们的精神分析了。

这个女病人仍然讲的是童年的故事,类似于在催眠中,但是差别在于现在讲时十分吃力和痛苦。正是这一痛苦,弗洛伊德认为是必须的。因为这不同于躯体的痛苦,它是精神性的,对于解除症状是必须的。

在与弗洛伊德合作中女病人突然讲了二件(她从未记起过的)事情,都是童年的性的诱惑,让弗洛伊德十分震惊,也让患者十分震惊。诱惑——她从性的角度被诱惑了,不是行动——致了她的症状。

作为受过医学教育的医生,弗洛伊德自然地将此加以推广,提出幼年创伤理论。

这就牵扯到回忆。回忆可以是真实的已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幻觉的回忆。

女病人相信诱惑是真实地发生过的。所以弗洛伊德相信这种回忆意味着她经受了一个实际的创伤经验:

童年性场景——原始场景:孩子看到父母做爱。

在幼年期间孩子可能更多地关注吃、玩、等,而性场景的出现扰乱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提问

(听众:是不是所有的癔症病人都经历了原始场景?)下次再讲这一问题。弗洛伊德提出性的问题,这在当时引起了公愤,大家认为是丑闻。在认识论上医生们倾向于一种病一种原因,所以弗洛伊德以一个个案而相信这个唯一的原因能够解释所有的症状。不过以后弗洛伊德有变化,承认存在个体差异。

(听众:能不能有别的创伤?)弗洛伊德以后遇到了一个30-40岁的女病人,不断咳嗽,所有医生均无办法,所以不是躯体的原因。弗洛伊德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突然回忆起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她十分痛苦,守孝六个月。此经验已经被遗忘。当讲出来之后症状就消失了。

于是弗洛伊德又加以推广,说女儿爱父亲,因父亲的死亡而受极大的创伤。进而说女儿爱父亲,儿子爱母亲。读者也会这样做出一般的推广和夸大。

以上说的弗洛伊德的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

一个精神分析学家接触到一个新的病人的时候,他所面临的是崭新的人、崭新的对象,他忘记了以前所读过的、所见过的一切,一切都重新开始,因为个体的独特性是不可比的。这和医生正好相反,医生是试图一般化,将个体归入一个分类系统之中。

(听众:忘掉了以前的经验如何帮助病人呢?)让他讲述他的历史,由此发现被压抑的东西并解除压抑,这类似于浪漫的奇遇。

(听众:你的立场是什么?)我一只脚站在古典的一边,一只脚站在现代的一边。是古典的,是因为我已经60多岁了;是现代的,是因为比起那些年纪更大的精神分析学家我还较年轻。我感到很舒服,没有什么冲突,因为中国人讲一阴一阳谓之道。我来中国,本身就说明我是开放的,否则我就和别的分析学家一样去蓝色海岸渡假去了。

精神分析容许了一个从过去到现在的转换,并不痛苦。笛卡尔的传统是身心分离的传统,这在法国占主导地位。

中国可能不一样。

精神分析派别很多,这是好事,只是大家要能够相互交流。这就好象中国的儒家和道家,都有许多流派。

心理咨询是给人以建议,而精神分析则是接受了病人的建议才出现的——“不要碰我,只听我说!”弗洛伊德假设了病人有能力知道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咨询却假设病人没有这一能力。弗洛伊德受了很好的教育,本应给人以建议,但是他的天才却使他放弃了这些建议而追随病人的建议。

时间:7:00-9:30pm,11/8,2000

 
TAG: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心介绍 |  客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