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刊物

发刊词

来源:成都精神分析中心   |   发布时间:2012/1/17   |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发刊词

发刊词

    《精神分析笔记》经过几年的酝酿,并在多方面的支持下,终于出版了。虽然她仅仅是一份小小的,薄薄的,既微不足道,又非正式的出版物,但她的问世毕竟意味着精神分析这一被西方人,乃至中国人视为典型的、纯粹的西方文化的产物与结晶的学科,在几经周折之后,最终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破土而出,长出了她的第一株幼苗。

    对于精神分析学说,我们的态度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是学习与理解,老老实实、一字一句、一章一节地阅读、翻译和讨论精神分析的文字,尤其是弗洛伊德、拉康等精神分析大师的著作。通过这样的学习进而达到理解。不仅仅是全面、系统和准确地理解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还要进一步理解精神分析赖以存在、赖以发展的整个西方文明的历史与现状。

    其次是解释与对质。首先是用理论来解释自我分析和自我被分析的材料,解释自己的这一个案,尔后再推广到对他人个案的分析上。以此为基础,再从这个个体发生层面进到中国文化的群体发生层面;从对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功能的解释进到对群体的无意识与意识的结构与功能的解释。这一解释实际上是一种对质,是将中国材料与精神分析理论做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对质。从而找出哪些是精神分析理论能够解释的东西,或者仅仅能部分解释的东西,以及不仅不能解释甚至完全矛盾的东西。

    由此就有了我们态度的第三部分:创造与发展。理论与材料相抵触、相矛盾,意味着理论必须修改,意味着我们必须创造出能够有效解释中国材料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从而发展、丰富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一个精神分析的中国学派亦因此种理论上的努力与突破而诞生、而发展、而壮大。

    创立一个精神分析的中国学派,当然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愿望。但它还不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和最终愿望。我们的最高理想和最终愿望应是:一个可能会有的精神分析的中国学派能够与其它学派(如法国学派、美国学派、英国学派等等)一道,更进一步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历史学和文献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乃至于脑科学和精神病学这样的生命科学的分支等的不同文明的、不同国籍的学者与学派一道,为建立一个真正有效地解释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和治愈因文明的发生与发展而引起的人类的种种心理疾病的一整套方法与手段而努力、而探索、而奋斗——这实际上也是所有上述学科研究者共有的愿望!

  而我们希望做的这一切,从学习到创造,均从这本小小的、薄薄的《精神分析笔记》开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是矣!

——霍大同

 
TAG:
上一篇:成都精神分析中心图书馆图书书目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心介绍 |  客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