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会员文选

浅谈客体小a的形成---------------张超

来源:成都精神分析中心   |   发布时间:2013/4/2   |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浅谈客体小a的形成---------------张超

 浅谈客体小a的形成

                                          张超
1 孩子诞生的时刻—生之创
 
孩子从母体诞生的时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创伤的时刻,此时孩子从一个液态的,熟悉的,温暖的,被保护和包裹的环境来到了一个气态的,陌生的,危险的,敞开的环境。因此孩子会感到巨大的生存的威胁,有很多的调查表明新生儿的死亡率是很高的,而且在中国的传统中,有给新生儿过九天或十二天的习俗,这也代表了新生儿出生时受到了很大的死亡的威胁。因此有人把孩子的诞生称之为“生之创”。这也是孩子经历的第一个丧失—与母亲合为一体的丧失。也许这可以构成他以后所有寻找的一个最根源的原因。
 
2 冲动的产生及其运作
 
孩子的诞生使他经历了“生之创”,但是也因为从一个液态的环境来到一个气态的环境,使存在于孩子身上的洞打开了,冲动得以产生达成了母子之间的吐纳关系,也为日后客体小a的形成,欲望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2.1 弗洛伊德对于冲动的分类
 
弗洛伊德定义冲动为身体和精神界面的状态,开始时弗洛伊德将冲动分为自保冲动和性冲动。前者用于指代维系个体生命存在的冲动,后者用于指代维系种族存在的冲动。在1914年,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恋的概念,他指出了在主体和他自己的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真实的爱的关系。因此他根据力比多是投注于外部客体还是自我,将冲动分为了客体冲动和自我冲动。之所以前面特别之处的是外部客体是因为自我在本质上也属于客体。
 
其实在弗洛伊德的文本中“力比多”大多用来指代性冲动的,因此他指出的客体冲动和自我冲动我认为是对性冲动的进一步分类,而并不是对前期自保冲动和性冲动的更改和否定。而且在弗洛伊德的文本中,通过力比多的投注,说了主体与客体或者自我的爱的关系。由此可见性冲动的投注和爱是有关系的,在下文中对于这一点还会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后来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生物都具有一种回归无机物的冲动,并将其命名为死冲动,并将自保冲动和性冲动归在一起称为生冲动。因此最终形成了生冲动和死冲动的对子
 
2.2 冲动的特点
 
弗洛伊德在《冲动及其命运》中提到了冲动的特点。冲动的特点被描述为:来源,推力,客体,目的。冲动的来源于身体,他可能是任何一个器官的兴奋。推力是冲动自身能量的表达。目的是冲动的满足更确切的说是人体进入冲动卸载的可能性,也可以说将紧张重新引入它的最低点并且因此获得冲动(暂时的)消失。客体,允许冲动满足的无论什么东西—它允许目的被抵达。依据冲动的特点,对于冲动的客体似乎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只在于它是否能够满足冲动,使紧张得以卸载。而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里所提到的冲动和动物的本能就没有区别了。但恰恰不是这样的,在于人类冲动的客体过早的就被固着下来了。这才使冲动成为精神分析的基础概念。
 
2.3 冲动的客体:母子间的吐纳关系
 
在《精神分析字典》上对于冲动概述的第一句话:“冲动,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注定地通过一个特定的蒙太奇的假设,被用于体会客体和满足再寻找的关系。”其中作者用的是‘lobjet’而不是un objet’由此可见“客体”是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并不是任意的,而且recherche’是再寻找的关系,‘montage’译为蒙太奇,这个单词还有“合并,拼接”的意思。由此可见冲动本不是整体的。拉康在《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中提到冲动从来都是部分存在的。这与主体是分裂的是有一定的应和关系的。由此可见冲动是部分的,多样的,而且是不能完全达成的。同样在《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描述了冲动的通路:错过它的客体,可以这么说它画出一个围绕后者的环,将它再带回原始的点并且安排它重新激活它的来源,也就是说准备让它开始和第一个几乎一致的新的通路。可见各样冲动是有自己固有的路径来实现目的。对于“错过它的客体”我的理解是没有一个客体可以一次性的满足一个冲动,使冲动永远处在满足的状态。因此冲动是振荡不息的,也因此成为了个体能量的源泉。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冲动的客体都是具有各自的特色的,而且达成满足的通路也更有不同,对于每个个体都具有“固着”的特性。这与孩子早年与母亲的吐纳关系有着必然的联系。
 
依据霍老师吐纳关系,母子间的吐纳关系是不对称的。孩子处在纳的阴的位置,母亲处在吐的阳的位置。这样的吐纳关系并不仅仅是维持孩子生存的“物质”的给予,需要的满足,伴随着母亲对于孩子食物的给予,同时也带来了别的东西。霍老师指出人是作为“五在”而在场的,“五在”指的是:言在,情在,形在,实在,神在。孩子从一开始进入的就是语言的世界,遇到的是“五在”的母亲。孩子进入一个气态的世界,打开了冲动之门,于是与一个巨大的生的威胁有个相遇。拉康说过“人类都是早产儿”,只有养育者母亲的精心照顾他才会生存,才会感到安全。就是这样一个对于孩子来说具有熟悉心跳的人,伴随着多样的言语,形态,情绪,具有特别神韵的人,带给他生命保存的必须品的,同时也把自己带到他的身旁。所以对于“精神分析”而言也许从来没有纯粹的生物本能性的需要,需要在于拉康总是“爱诺”的,包含着“性”的意味的,但这里的“性”并不单只“性交”,也许也有与母亲再次的合为一体,再度回到温暖无忧的“子宫”。客体在霍老师这里也是“五在”的共同体。这“五在”指的是色,形,动,质,声。一个“五在”的母亲将“五在”的客体提供给他,这也许注定了冲动过早的固着于“它的客体”。因此也把人的冲动和动物的本能区分开来,促成了人类在反复的“再寻找中”期待获得满足。
 
虽然弗洛伊德把生冲动分为自保冲动和性冲动,但我却认为这两个冲动从开始就是扭结在一起的。由此可见母子间的吐纳关系从来都不等于“生物性的喂养关系”。母亲喂养孩子食物的同时也将她整个观念、思想、乃至无意识的人格结构一起喂养给了孩子。
 
3 爱的产生及其运作—永不满足的请求
 
弗洛伊德《在冲动及其命运》的最后部分,写到了一些冲动和爱的关系,他在探讨这个问题是首先将爱的产生和自保冲动联系到一起,他指出当人类的冲动得到满足时,紧张就会得到释放,这是个体会感到非常的愉快,而当冲动不能满足时,紧张就不能得到释放,因此就会感到不愉快。人自然就会趋向让他感觉愉快的客体,逃避让他感觉不愉快的客体。这样的一种趋向就表达了对于客体的爱。后来弗洛伊德又将这种愉快与不愉快与性冲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个体与性客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性学三论》弗洛伊德指出人并不是在青春期之后才萌发了性的意识,而是远在婴儿时期性冲动就是在场的,而且性冲动必然和自保冲动共同起作用,所以母亲必然会成为孩子爱的彼者,而母亲的乳房必然成为孩子爱的“客体”,当然这样的爱对于没有遵循父姓规则的孩子来说必然带有“爱诺”的味道。
 
母亲通过孩子的啼哭,来到他的床前,给予他温暖细致的照顾,给予他香甜的乳汁。母亲和孩子从来就是不对称的,母亲是一个已经驻扎在语言世界的母亲,而孩子在开始的时刻并不知道语言为何物,他是渐渐的在语言世界扎根的。但是孩子开始的啼哭对于母亲也必然是一种语言,母亲只有在语言的世界里来理解它,才能给予孩子需要的满足。事实上,请求是永远不能简约为需要的,因为需要是可以获得满足的,但请求却是永不满足的,拉康说“请求打开了不满足的大门”因为请求指向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客体,请求指向的永远是爱,是母亲的在场,而对于爱,对于母亲,孩子是不会满足的。
 
4 地母规则:客体小a的形成
 
前文提到了冲动的客体,也说到了人类的冲动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能就在于它过早地与客体相固着,所以就使“un objet”变成了“lobjet”。这样从冲动与特质的客体的紧密结合到客体的丧失,为客体小a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对于孩子的在场会逐渐的减少,而且对于孩子的请求也越来越多的用“允许和禁止”来规范,这样的规范不仅仅是母亲对于父姓规则的传递,而是母亲己身规则的传递,霍老师在课堂上重新讨论了客体小a缘何能成为欲望的原因,是因为母亲本身给予孩子的禁止,孩子才获得了欲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请求的达成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以乳房—口腔冲动—嘴巴的活动为例,会有以下几种情况:a 应该吃的,不应该吃的;b 此时此处应该吃的,但彼时彼处不应该吃的;c 此时此处不应该吃的,而彼时彼处应该吃的。在这样的“应该不应该”中孩子获得了规则。规则正是在禁止允许中产生的,如果只有禁止那么孩子就是一个死亡的孩子如同捆绑的僵尸一样,他的精神结构是无法建构的;而如果只有允许的话,孩子和母亲则都会处在享乐之中,孩子也没有办法产生欲望。通常的母亲都会对孩子有约束,而且约束的事情也具有普遍性,对乳房,粪便,目光,听说,手的触摸和抓握的允许和禁止,只是不同的母亲在时间和空间的把握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给孩子断奶是一定的只是什么时候断奶是不同的。这也就导致了虽然拉康把客体小a简约为:乳房,粪便,目光,声音。客体小a对于每个个体都具有他们不同的意义。这与每个具体的母亲对于孩子的“允许和禁止”规则是直接相关的,母亲这样的“允许和禁止”就是地母规则,是由符号母亲给出的人化规则,构成孩子人格的基底部分。
 
拉康说客体小a不是世界的客体。我把这个理解为它是已经丧失客体的代表,是过去拥有但是丧失的客体的代表,就如母亲的乳房一样。所以当客体小a被提出时,客体已经丧失,所以它不是世界的客体。客体小a构成了人类的欲望之因,成了幻觉的支撑物,作为欲望的基础,也成为人们反复寻找而终不可获得之物。拉康说“欲望是换喻”,也许在客体小a的维度去理解的话,就是因为它难于在获得,所以主体会不断更换着客体,围绕客体小a打旋。但是拉康也曾说过,“在分析间,假设丧失的客体,幻觉的支撑,出现在属于它们的光亮中,了解未被自己捕获的东西:无。因此如果客体是逐渐消失的,无是在最后的时刻欲望接触到的它唯一的原因。”这表述了通过分析客体小a的最终结局,客体小a如阳光下的七彩泡沫一样,就如此的破了,无作为了欲望的支撑。但是对于通常的人来说,客体小a是个洞,因为它是丧失的客体,是这个客体源于前文提到的在气态环境的一个洞开,源于冲动。但是这个洞也许并不永远是张开的,不停的更换客体的,因为前面提到了“允许与禁止”的规则,是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因此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丧失了的客体,在另外时间和空间的再寻找中,能够获得那样的“相似的客体”,使欲望止步固定在这个客体上。当然这仅仅是欲望的两条出路当然还存在各种出路和形态值得反复回到临床观察和再次讨论。
 
5 客体小a实在想象符号三界的交织
 
综上所述,客体小a是交织在三界中的,如拉康所说的客体小a处在实在界,我猜想拉康是在“丧失的客体”这个维度来说的,同时指出过“乳房,粪便,目光,声音”可以作为简约了的客体小a。爱不是客体,但是无法否认客体的背后隐藏着爱,在能指的滑动中,请求永远是对于爱的请求,爱作为一种依恋的情感,是在母子最初的吐纳关系中形成的。前面已经谈到因为“母亲的语言”给予孩子最初的规则“该与不该”的规则因此形成了“丧失的客体”。这里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逻辑的线索由于冲动达成了母子的吐纳关系,但这不仅仅是物的给予,也有物后面爱的运作,由于母亲规则的给予,使得物和爱的获取不是任意的,“丧失的客体”便在这样的场景中产生了,因此产生了客体小a,欲望的原因。
 
6 参考文献
 
1)霍大同老师课堂笔记
2Dictionnaire de la Psychanalyse  Sous la direction de Roland Chemama et Bernard Vandermersch
 
TAG: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心介绍 |  客户反馈